激流中的隱蔽信徒牧養策略
2025-09-25 / 李天佑傳道 沙田浸信會裝備事工主任
在廿餘年間,筆者曾在三間不同規模的教會事奉,與許多牧者同道一樣,嘗試接觸那些在堂會中隱蔽並逐漸抽離的信徒。在傾聽他們的心聲時,常會聽到這些苦惱:「我愈來愈傾向批評堂會」、「堂會不合時宜又喜歡論斷」、「身邊的弟兄姊妹顯得膚淺且封閉」、「我已難以相信上帝,內心充滿疲弱和懷疑」、「堂會中沒有任何真實的心靈滋養,令我萌生離開的念頭。」
針對上述現象,歐美研究信仰階段的學者,如 Streib、Hood、Keller 和 Bullik 等,將此定義為「從歸信到離信」(From Conversion to Deconversion)的過程。他們指出,這些信徒並非完全拋棄耶穌,而是陷入了對信仰的深層反思內在掙扎。這掙扎更多源於個人的經驗,他們不再單純接受所框定的一套既定信仰,因此,他們開始對堂會組織愈發疏遠。從這角度看,「離堂會」(Dechurched)一詞可被視為香港教會對這現象的貼切說法。
從聖經及靈修的角度,以 Guelich 和 Hagberg 的論述來看,信徒可能經歷著「撞牆期」。這狀態有三個典型表現:
- 信徒對教會的繁瑣程序與矛盾教義逐漸感到困惑。他們或許會質疑,這些傳統的儀式和觀念究竟如何促進個人成長,甚至懷疑其真正的價值所在。
- 個人的意志與上帝的旨意出現了分歧。他們知道基督為世人捨命彰顯了無條件的愛,但仍然感到自己難以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並懷疑自己是否已缺乏上帝的大愛。
- 過往的失敗和犯罪的回憶纏繞心頭,他們對自己多番得罪上帝感到羞愧,同時陷入深刻的自我否定中。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或許覺得自己遠離了在基督裏的自由與釋放。
「撞牆期」的信徒,往往試圖剖析問題或尋求解決方向,然而,要找到讓內心釋放的完整答案往往事倍功半。不少積極事奉的信徒選擇透過加倍努力,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效果來突破瓶頸,力圖戰勝困局。然而,這樣的方式往往只能短暫緩解問題,並無法真正治癒內心深處的不安與掙扎。
在疫情前後,不少堂會、團體及事奉者都着意接觸和牧養這些離堂者。筆者也針對那些經歷信仰「撞牆期」的信徒作出了一系列嘗試,希望能重新吸引他們回到堂會的牧養,同時促進靈命成長。以下是幾個實踐和嘗試的分享:
- 設立網絡平台,與他們共同服侍社區連結信仰生命。
- 開展毛孩事工,與他們一同邀請信徒與其愛犬聚集,促進互相交流,同時推廣動物輔助治療理念
並進行實際訓練,特別是協助社工支援有需要的青少年。 - 制定事奉人員的安息假計劃,容讓事奉六年的領袖享有半年休息,以引導他們重整生命,突破「撞
牆期」,並與上帝建立更深關係,重尋召命。 - 推動“Today God Is First”(TGIF)的崇拜,以吸引離堂者重新融入堂會,再次接受牧養。
- 設計「盼望小組」的牧養,透過結合性格特質、五種愛語的應用以及靈程牧養,為信徒提供深度同行,引導他們在信仰歷程中扎根,探索成長的可能。
每位信徒面對的掙扎和故事各有不同,充滿獨特意義。在牧養過程中,不僅需要針對個人狀況量身訂做合適的方式,還需因應堂會的背景和恩賜制定配套策略。期望與同道能有更多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共同探索創新的牧養方式,攜手回應當前挑戰,幫助更多信徒都在基督裏尋找到盼望、力量與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