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中跨齡兒幼牧養的挑戰與策略
2025-09-25 / 鄭毓華博士 播道神學院基督教教育科助理教授
當下的香港正處於一個變遷迅速、價值多元的「激流」時代。社會結構、家庭模式以至人口流動都為教會的牧養事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佈的《2024 香港教會普查》,一組數據揭示了嚴峻的現實:從 2019 到 2024 年,教會整體實體崇拜人數減少了約七萬人,而兒童崇拜的出席人數更是銳減近一萬兩千人,平均年增長率為驚人的 -10.4%。這不單是數字的下滑,更意味著教會的牧養及佈道策略需要有所調整。
這股「激流」正衝擊著傳統的兒童事工模式。過去那種按年齡精確劃分、依賴穩定導師團隊和大量學生的主日學系統,在許多中小型教會中已變得難以維持。在這種新常態下,「跨齡牧養」——即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在同一空間中學習和成長——究竟是無奈的下策?或是一個可以善用其長處的教學可能性?面對必要的調整,我們需要的不是因循守舊的哀嘆,而是一場深刻的思維變革與策略重整。我們必須反思:如何在人數減少、資源有限的困境中,為孩子們建造一艘能抵禦洪流、滿載生命溫度的「信仰方舟」?答案或許就藏在回歸牧養的本質——運用彈性的教學模式、建立真實的關係及結合家庭的力量。
1. 敢於革新教學模式——運用彈性的教學模式
在結構性的轉變下,兒童人數的流失,意味著教會需要從追求「量」的增長,轉向專注於「質」的深化。當一個兒童主日學或崇拜只剩下十幾個、甚至幾個孩子,涵蓋了從幼稚園到小學的廣闊年齡跨度時,傳統的「課堂式」單向灌輸教學法會面對挑戰,因為導師很難用一套標準化的教材去滿足不同認知水平的孩子。即使 AWANA、Godly Play 或傳統的主日學或兒童主日學模式各有其特色及長處,但教會仍需為孩子及導師度身訂製更合適的方法。而「跨齡牧養」正迫使我們打破工廠流水線式的思維,轉而建立一個更像「家庭」的信仰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年長的哥哥姐姐可以學習關懷和帶領年幼的弟弟妹妹,而年幼的孩子則可以從大孩子的榜樣中模仿和學習。這種自然的互動,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品格教育。
無論用哪一種模式,我們都需要有一個清晰而穩定的流程,以建立孩子的常規及提供安全感。一個可預期的聚會流程(如:歡迎問候、詩歌敬拜、故事時間、回應創作、分享祝福),能幫助不同年齡的孩子建立敬畏神的態度、學習常規及參與事奉的機會,讓他們自小學習事奉神、尊榮神。
2. 為母心腸的導師角色——建立真實的關係:
然而,要實踐有彈性又靈活的教學,關鍵在於牧養思維的根本轉變。其實,革新成功與否的關鍵並不在於其具體的模式運作,而是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有溫度的教學」哲學。無論採用何種教學法或流程,都不及導師那麼重要,因為導師的態度和心懷正是決定牧養溫度的核心。一個充滿愛心、耐心、不急於論斷的導師,能創造一個讓孩子敢於提問、敢於犯錯、敢於做自己的空間。這要求導師在備課時,不僅僅是準備教材,更是預備自己的心,為孩子們禱告,思考如何將課題與他們真實的生活和情感相連。這份發自內心的關懷,是任何精準的教程都無法替代的。
反思導師的角色,應該要由一個「知識傳授者」或「秩序監管者」,轉變為一個「生命同行者」和「故事引導者」。牧養的重心不再是完成教學大綱,而是營造一個安全、溫暖、充滿愛的屬靈氛圍,讓每個孩子,無論年齡大小,都能在教會裏感受到歸屬感,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上帝相遇。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給予孩子空間來回應聖言,讓神的話可以觸動孩子的靈魂深處。
3. 啟動家庭牧養——結合家庭的力量
一直以來,不少人都誤解了,以為要將主日學的教學延伸至家庭才是成功之道,但在兒童靈性塑造上,我們必須糾正教會和家庭的責任,究竟誰正誰副的問題。學者鍾斯 ( Timothy Paul Jones )指出「以年齡劃分為重點的事工模式 ... 不僅代表了它對聖經教義的徹底背離,也代表了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的期望和實踐。這令我們誤解了,以為兒童的門徒訓練被視為教會事工的任務,而不是兒童父母的任務。」(註)從舊約到新約,從初期教會的家庭門訓到今日學者的研究都強調家庭才是塑造孩子靈命的首要基地,教會只是輔助。所以,教會實在需要建立一個以家庭為本的牧養生態,投放更多資源來培訓父母成為孩子的屬靈師傅,才能真正地將信仰的種子深植於孩子的心田。
總結
面對時代的激流,香港教會的兒童牧養事工正站在一個轉型的十字路口。人數的減少固然令人憂心,但這也可能是一個契機,迫使我們擺脫對大型活動和數字增長的迷戀,回歸到牧養最核心的關係建立上。這正是合適的時候,讓我們團結家庭、教會及導師力量,營造一個充滿溫度的牧養氛圍,為下一代建造一艘堅固的信仰方舟,讓每一個孩子,不論年齡,都能在神的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安全地航向永恆的彼岸。
註:Paul Renfro, Perspectives on Family Ministry: 3 Views, (B & H Academic, 200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