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傷文學:讀黃嘉樑《在帝裡(不)能承受的創傷:約拿書析讀》(一)
2025-09-30 / 鄭子遴 文字工作者、播道會文字部主任
去年(2024)我在基督教聯合書展只買了一本書,就是黃嘉樑博士的《在帝裡(不)能承受的創傷:約拿書析讀》,買這書的原因有二:約拿書是我最喜歡的聖經書卷之一;作者以創傷理論的進路解讀約拿書引起我的興趣。
約拿是一個非典型先知,他對上帝的態度就像一個小孩子,就是愛鬧脾氣,他這種性格沒有使他失去先知的資格,相反,上帝一而再,再而三地啟導他,亦願意耐心跟他對話,結局一如約拿料到,上帝沒有毀滅尼尼微,因為他們悔改了。當我們以上帝視角閱讀約拿書,當然會學習到上帝愛世人,不願一人沉淪的真理,但未必會從約拿的角度「經歷」他的故事。黃嘉樑博士以創傷理論為切入點,帶領讀者與約拿再次走上這段「不一樣的」宣教之路,重點不是尼尼微城的人,而是約拿所經歷的從神而來的「創傷」,對我而言,是頗有趣的閱讀經驗。
「創傷」使我聯想起天主教的「聖傷」(或稱「聖痕」),那是聖徒受難的印記,而基督教好像只會提及耶穌基督被釘十架時的「傷痕」,當然那是十分要的「印記」,但我相信每個忠心跟從主的人,生命裡總不會沒有丁點「傷痕」,而那些「傷痕」的來源並非來自魔鬼撒但,而是來自上帝自己。事實上,許多來自魔鬼的「傷痕」並沒有多大的衝擊,來自上帝的才使人困惑,不少信徒離開上帝,就是因為那些看似永不能解開的困惑。聖經裡因上帝的緣故而受過「創傷」的聖徒很多,約伯當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約拿亦是其中一位,約伯身受其害,約拿則是對上帝太過了解而導致他的困惑。現代人對苦難的不解跟約拿的困惑有點相像,教宗被小孩問及為何世間有苦難坦誠表示不知道答案,也許苦難或創傷的存在不是一道問題,而是一種現象。作者引用創傷理論的著名學者卡路芙(Cathy Caruth)對「創傷」的定義:「形容被突發或災難事件完全壓倒的一種經驗,而對這經驗的回應,則往往見於延遲的、不能控制而重複的幻覺,以及其他入侵性的現象之中。」(頁12)首先我認為約拿書裡面呈現的「創傷」並非個人性而是普世性的,關乎上帝對審判罪的原則與執行問題,以及對公義的解說。上帝在世上的足跡不都是叫人讚嘆的,很多時候是叫人難以接受,甚至像約拿一樣,往往氣得要逃離上帝的視野。如果信徒遇上創傷要選擇逃避上帝,或者要在許多不解之中學習順服,這只是掩耳盜聆的做法。約拿由逃往他施開始,就注定是一趟「創傷之旅」,因此我個人認為約拿書有點「傷痕文學」的氣息,因為它是記錄上帝歷史的作品,因此我稱它為「聖傷文學」。
這書的「聖傷」當然在約拿身上找得到,黃嘉樑在書中亦提及「文學創傷理論」(literary tranuma theory),跟文本中如何隱含著創傷的內容,包括文本如何見證創傷,以及文本如何促進復原、抗逆和成長。(頁17)很多人從小時候上主日學已經聽過約拿的故事,絕大部份學習的教導,不外乎順服、上帝的愛等等,很少觸及約拿在經歷之中受到的傷害,由自身身份(他應該覺得做一個宣講失效的先知很失敗)到對上帝的行為無所適從,以及對罪惡滔天的人的「悔改」感到困惑,這都跟小孩子成長歷程關係密切。當小孩成長為成人,他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依然會跟他對話,而上帝透過約拿書,不僅希望跟從他的人明白祂的心意,而且願意跟人對話,藉以讓人認識的真正的上帝和真正的自己。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