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othymadon(ὁμοθυμαδόν)

2023-02-09 / 鄭子遴

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1:14) 

這段經文記載在使徒行傳1章14節,講述耶穌升天後,門徒從橄欖山回到耶路撒冷的一幢樓房裡,跟婦女們一起禱告的事,就是「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耶穌應許父會在祂升天後差派聖靈來,使徒的任務就是成為祂的見證,直至祂再來。他們第一件事,不是計劃事工,不是分配工作崗位,不是籌募經費或物資,而是禱告。「合意」原文是 Homothymadon(ὁμοθυμαδόν),意思是「共同心志、目標、熱誠」(With one mind,one accord,one passion)第15節有提及當時聚在一起禱告的人共有120個,按猶太律法,只要有120個男人就能成立一個自決的議會,即意味著那一個「群體」,需要為到共同的目標而經過協商,繼而達成共識,從而進行一致的行動。這代表著「共同」是一種複雜而具組織性及意向性的架構,而且是要以具體行動來達成明確而一致的目標。因此,我們不僅不要輕言「同心合意」,而且要以戰兢而謙卑的態度,謹慎而勇敢地行動。恆切禱告就是達致「同心合意」的具體表現,亦是檢視「同心合意」的指標。一個真正做到恆切禱告的群體,就是真正同心合意的群體。 

打從二十年前第一次編寫一套主日學課程以來,我跟不同的團隊合作過,無論是作者、編輯、設計師、插畫師以至印務、銷售、物流的同工,都各有性格,有剛烈的、溫柔的、過度自信的、過份自卑的,甚至有些脾氣古怪的,總之應有盡有。他們很多都已退下火線,甚至已從事跟出版不相關的工作。無論如何,我覺得能夠有機會跟這麼多弟兄姊妹合作,向他們學習,全是恩典。倏忽二十載,編寫過幾套課程,對此不無深刻的體會。課程跟一般書籍迥異,它本身的讀者就是一個群體,這群體有共同的目標,而且他們不止是「讀」課程,而是「使用」課程,當中涉及理論與實踐的範疇,而那種實踐又不止是個人的實踐,而是群體的實踐,因此課程需要有衡量實踐成效的標準。課程之中,主日學課程是其中一種最艱巨卻易於被輕忽的出版工程,有別於神學課程,主日學給人的感覺多數是「給小朋友的」、「只屬於在教會裡做培育的」等等印象,而且又並非必需的,我遇過不少教會因人數不足或地方設施配套等缺漏而不舉辦主日學,沒有主日學就自然不用主日學課程;有些則按其實際需要而自行製作教材,這當然無可厚非,不過主日學課程是否只為主日學提供教學的工具呢?教程(Curriculum)又稱學程,嚴格而言,不是施教者教些甚麼,而是學習者學到甚麼。它本身並非是一些教學用的工具,而是一種學習過程的呈現。如果施教者與學習者均不能在課程中領略學習的真諦,那麼就算提供多少「工具」使用,也不代表可以「建設」了甚麼。 

課程的作用是引起學習者的求知欲,循著所提供的方法與素材,讓他們更事半功倍及系統地學習知識與技能,並且可以逐步學習更高層次的理論。因此,一套課程才具備學習模式和架構、大綱、主題、教學目的、課文內容、活動、問答等等內容。課程的設計不是無的放矢,教學者不是照本宣科,學習者更不是只在讀讀內容、做做習作、玩玩遊戲而已,透過有效的課程設計,學習者可以日積月累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以致有效地實踐。主日學課程更具備多一重意義,就是讓教學者與學習者共同在真理中學習,不止是知識,更是神的話語,亦即是真理本身,是細水長流地浸淫在真理之中,裝備成為神重用的僕人。 

在編寫課程的工作上,我渴望能跟不同的事奉者可以 Homothymadon(ὁμοθυμαδόν),這樣才會製作出一套有屬靈果效的課程,讓教會的教學者和學習者都能夠同心合意地學習真理,以致成為主合用的器皿,如放在燈臺上的燈,照亮更多人。走到這個年頭,神帶領我加入播道會文字部,並成為播道新修訂主日學課程製作團隊的一員,在未來數年,將會跟接近二十位來自五湖四海的編輯、設計師、插畫師,一起合力修訂一套跨世紀的教材——播道主日學課程,這既是超級艱巨,卻是充滿恩典的事工。我們沒有超凡的才智,亦沒有雄厚的資金,但有共同的心志、目標與熱誠,深信主會引領我們完成這項事工,為的就是榮神益人。 

我們已踏在助跑器上,等候神發號施令,盡力在跑道上向標竿直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