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信仰的意義(馬可福音十一章1–26節)

2024-01-08 / 林朗熙傳道

  1. 前言


今日我們來到馬可福音第十一章的段落,裏面有部分情節我們可能在之前聽過,有一些部分可能是我們不太熟悉的。十一章1–11節是耶穌受到猶太群眾熱烈歡迎,進入耶路撒冷的描述。十一章12—26節實際上記載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耶穌在從伯大尼到耶路撒冷的途中,佢因為肚餓而想搵野食,結果遇上一棵沒有果實的無花果樹。於是耶穌就咒詛無花果樹,對無花果樹講:「從今以後,永遠也沒有人吃你的果子」,這棵無花果樹就枯萎了。至於第二件事,或者你有一定印象:耶穌進入聖殿之後,驅趕正在聖殿做生意買賣的人,而且斥責人令聖殿失去原先的作用。不過,這兩件事並非分開記述。在馬可的筆下,第12—14節是耶穌遇到無花果樹的第一段記述,之後打斷左,到耶穌在15–19節在聖殿裏面驅趕做買賣的人,並且教導完之後,耶穌和門徒離開耶路撒冷,20—26節就回到無花果樹事件的第二部分,就在這個部分,無花果樹才正式枯萎。

經文的第一個事件,耶穌在群眾歡呼下進入耶路撒冷,這個進場的形式,和當時希臘——羅馬帝國時期,一些城鎮歡迎君王到訪的形式是非常相似的。在一些文獻的記錄裏面,當時的城鎮若有君王到訪,他們會騎住動物進城,這些動物通常都是馬,同埋是一些從來無人用過或騎過係上面既的動物。然後群眾會將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表達對這個君王的尊重。通常一個君王在進城之後,都會到城裏面的神廟獻祭,以表達自己對神明的敬重,同時賺取人心。這裏有許多細節可以探討,然而簡單總結的話,是當時的群眾將耶穌視為地上君王一樣的形象。他們期望耶穌入耶路撒冷,應該是做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令猶太人得以團結起來,恢復以色列國往日的榮耀。當耶穌在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入了聖殿作為他進城的終點站。似乎一切都同君王到訪城鎮的例子非常吻合,符合猶太人的預期。當然,事情無咁簡單,事情的轉折就發生在第二日。第12節講到第二日耶穌和門徒再次回到耶路撒冷,途中就遇到一棵只有樹葉,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於是耶穌就出言使這棵樹不再結果子。為了方便理解點解馬可將兩件事排成經文敍述的次序,我們先進到經文的核心:耶穌在聖殿的行動和教導。


  1. 聖殿失卻原有的意義:今日教會的反思


馬可福音十一章15到16節講「耶穌進了聖殿,就開始把那些做買賣的人趕走,推翻銀錢兌換人的桌子和販賣鴿子的人的凳子,也不許任何人帶着器具穿過聖殿。」單睇這兩節經文,我們會想像耶穌在好激烈的肢體語言,甚至聽落去頗為暴力。耶穌咁直接在聖殿裏面做這些激烈的表達,影響其他人的生計。不過,原來耶穌唔係當時惟一的例子。在同時期的猶太人當中,有一部分宗教教師(稱為猶太教拉比)同耶穌一樣,對聖殿的運作模式十分反感,認為掌管聖殿的人破壞了聖殿的潔淨。他們反感的內容,例如是聖殿入面買賣動物的人刻意抬高價格賺錢,而他們的做法同樣是在聖殿裏面公開表達他們的不滿。無獨有偶,這些拉比都有類似耶穌的表達,例如會妨礙聖殿的人做生意,又或者大聲責罵那些他們看不過眼的商人。這些高調表達不滿的例子,自然會遇到聖殿的宗教領袖不滿和反擊。不過,聖殿的宗教領袖或裏面的商人並不是對所有表達都無動於衷的。有些拉比在表達他們的不滿之後,有時會得到正面的回應。其中一個例子是有猶太教的拉比提出聖殿賣鴿子的售價過高,影響貧窮人獻祭的權利,於是他就教導猶太人罷買這些鴿子,減少獻祭的數目,給壓力那些抬高售價的商人。不少猶太人有所回應,促使鴿子的售價大幅度下降,從而解決了原初的問題。換言之,當時並非只有耶穌一個人反對聖殿的問題。好多猶太教拉比和宗教權威同樣認為聖殿出了好多問題,需要處理好才能夠令聖殿再次成為聖潔。聽到呢度,你覺得耶穌的立場係咪同呢啲文士好相似呢?覺得相似既可以舉下手。原來耶穌和一班宗教領袖的觀點,都可以有相似的地方,同樣反對聖殿的運作。咁耶穌的反對又有咩特別之處呢?

耶穌反對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反對的原因和論點和其他拉比不同。對文士和領袖來講,他們不認為聖殿出了根本上的問題,他們不認為行之有效的獻祭系統有問題,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走了樣,需要改善和糾正。當他們反對聖殿裏面獻祭動物的買賣價格過高時,他們不是反對買賣本身,而只是覺得價錢過高,影響到猶太人的正常獻祭生活。他們無從根本上反對聖殿作為宗教生活的中心地位。耶穌的反對,卻是徹底質疑整個聖殿存在的有效性:「經上不是記着『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竟使它淪為賊窩!」

耶穌的譴責引用了兩個舊約聖經的典故。第一個典故是「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出自以賽亞書五十六章7節。以賽亞書呢段經文大體的意思,是聖殿原初的存在意義並非只為以色列人設立的。聖殿的存在意義,是不論任何種族的人,都可以有個共同敬拜和認識神的地方。但是,經過歷史的演變,到耶穌的時代,聖殿是由一班猶太教領袖所操縱,成為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而且還為住敬拜神的人設立重重關卡和難題。聖經原先的理想基本上已磨滅消失,成為維持猶太宗教領袖和裏面的事奉人員生計的工具。這裏就引出耶穌用的第二個舊約典故:「你們竟使它淪為賊窩」,出自耶利米書七章11節。在耶利米書的段落裏面,先知耶利米譴責的同樣是一班宗教領袖和文士。這班宗教領袖不止單單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做惡事,「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然後用聖殿的宗教體制來替自己的行為贖罪,周而復始,毫無悔改的心。我們可能覺得在聖殿有些買賣,方便人獻祭,無咩大問題。不過,問題在於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是收受賄賂,容許這些商人壟斷聖殿內的買賣,從他們身上大賺一筆錢。所以耶穌斥責聖殿變為賊窩,是因為宗教領袖的確做了違背上帝吩咐的事情,壓榨以色列人。當宗教領袖重視儀式和傳統過於人的生命的時候,聖殿成為他們用來維繫自己傳統的工具,而這個聖殿所呈現出來的上帝形象,也只是宗教領袖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不是一個與人相遇的神。

雖然耶穌在對話裏面,並無直接將無花果樹比喻做聖殿,但是馬可將無花果樹的記述拆開做兩部分,將耶穌在聖殿的行動放置在中間,代表無花果樹的故事,是他期望讀者配合來詮釋耶穌在聖殿的行動。我們先看第一段記述的內容,馬可福音十一章12–13節:「第二天,他們離開伯大尼的時候,耶穌餓了。他遠遠看見一棵長有葉子的無花果樹,就走過去,看能不能在樹上找到甚麼,但來到那裏,除了葉子,甚麼也找不着,因為這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 」經文提及這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可能你聽完會諗,不是收成的季節,搵唔到無花果樹唔係好正常的事情嗎?當時耶穌見到無花果樹的時間,確實不是收成的季節,但是都是臨近收成的時間,當樹長出葉子的時候,正常會有一些小小的、青青的果實,雖然不是成熟的果實,但至少能給人食用。葉子在記述裏面出現了兩次,似乎要強調這棵樹的外表睇落去好豐盛,好豐富。不過,卻沒有正常的果實出現。無花果樹只有樹葉而無果子的現象,和聖殿的現象互相呼應。你覺得聖殿的葉子是甚麼呢?聖殿的葉子是它非常完整的獻祭體制,有無數的利未事奉人員,非常繁盛的買賣動物的生意,有住一班飽讀律法書的祭司長和文士,外表看來一切正常。但是這些宏偉的外表底下,是一班僵化地持守傳統、只重視自己利益的宗教領袖,漠視以色列人真正的屬靈需要。之前我們在馬可福音見到法利賽人和文士與耶穌的爭辯內容,看到這些宗教領袖重視的不是人的內心和生命,而只是到底人是否能依照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傳統和規條去生活。至於要維持這些完美的外觀,背後漠視多少生命的成長,根本就不曾在意。當耶穌對無花果樹發出咒詛時,不是因為他肚餓,而是無花果樹失卻了它存在的意義,它的意義理應是結出果實,滿足人心,正如聖殿的意義理應是使人自由親近上帝一樣。

對照今日的境況,若果一間教會著重的,是自己的設備有幾良好,擁有多少金錢,有幾多人聚會崇拜,有幾多個主日學和聖經講座,卻不在意參與教會生活的人,他們的生命有無得著改變,咁呢間教會仲係唔係教會呢?教會從來都不止是建築物,而是由一個個弟兄姊妹所組成,所以我們如何看自己的信仰生活,某程度上都影響教會所能發揮的功用。用宗教生活來衡量我們的屬靈生命狀態,確實是容易的。只要我每星期準時返足崇拜,平日抽時間參加團契,再加上定期奉獻,就已經是一個得體的基督徒。然後咁樣就足夠了。這些事情本身並無問題,就好似無花果樹上面的綠葉一樣,有它們的價值。不過,這棵無花果樹上面,係咪有真正的果實能有結出來呢?真正的果實,是我們和上帝連結時所流露的生命本質,譬如溫柔、忍耐、信實、節制等等,這些是令其他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特質。樹葉不能令人飽腹,惟有樹所結出的果子,才能滋潤人心,滿足他人心靈真正的需要。當一間教會淪為給人心靈雞湯式的安慰,令人不正視自己的缺乏,漠視當中的人的成長時,即使這間教會人數再多、資源再多,都失卻其本身的存在意義。


  1. 禱告和信心的關係:今日信徒生活的反思


無花果樹的事件,引出了耶穌對信心和禱告的教導。當彼得看到無花果樹之後,他對耶穌講:「拉比,你看,你所詛咒的無花果樹已經枯萎了」,顯然是意識耶穌行了一個神蹟。如果經文停在這裏,我們會覺得這件事的重點是耶穌說話的能力好勁,佢講咩就會發生。不過耶穌回應的重點有更多元素。我地先讀一讀耶穌個回應:「你們對神要有信心。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誰對這座山說:『去,投進海裏!』並且心裏不疑惑,相信自己所說的一定成就,就必定給他實現。因此,我告訴你們,無論你們為着甚麼禱告祈求,只要相信已經得到了,就必定給你們實現。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要是對誰有怨恨,就要寬恕他,好使你們在天上的父也寬恕你們的過犯。」唔知道你聽完會唔會有種問非所答的感覺:耶穌叫人有信心,可以勉強解釋做信心令無花果樹枯萎,但是成件事同禱告祈求又有咩關係呢?點解耶穌在發生左聖殿的事件,以及無花果樹枯萎之後,要提到信心和禱告的關係?

一個大概的可能性,是嘗試將耶穌這裏的教導,和他前面的無花果樹,以及聖殿的段落作一個連結。若果連以色列人歷世歷代所重視的聖殿,都不能發揮原有的功用,不能使人親近上帝,那門徒還可以依賴甚麼呢?在聖經的歷史傳統中,直到耶穌基督的降臨,以色列人所認識和習慣的,都是在聖殿裏面敬拜上帝,學習信仰。一個沒有聖殿的基礎的信仰,是當時的以色列人所不能想像的。但是耶穌的來臨為以色列人提供一個能夠超出聖殿限制的方式,就是透過對神直接的信心。這裏耶穌對門徒講的「對神要有信心」,似乎不是泛指我們諗既個種在困難底下要有信心,相信神一定幫我地解決任何困難。這裏可能是更具體地指向信心的對象,不是肉眼可見或可靠的聖殿。即使猶太人一直依靠的聖殿和猶太宗教不能滿足人心的真正需要,神仍然可以在地上施行祂的工作,而不受到任何事情的攔阻。

至於如何看到神在地上施行工作,這裏所講的方法是憑著信心去禱告:「無論你們為着甚麼禱告祈求,只要相信已經得到了,就必定給你們實現。」同樣的,這個禱告最好和前文提到聖殿的主題連結去解讀。耶穌強調聖殿應該是「萬國禱告的殿」,是所有人能夠在其中自由地向上帝禱告的地方。在這個時刻,聖殿失卻了這個最重要的功能,反而攔阻了外族人、甚至連帶以色列人都無法親近上帝。於是,門徒能夠親近上帝,從上帝之處支取力量和應許的方法,就是透過禱告表達對上帝的信心。馬可福音裏提及祈禱這個主題的時候,不是泛論用禱告祈求我們自己想要的事物,而是具體地指向人如何表達他們和上帝的關係。最具體的例子就是耶穌:馬可福音第一章的內容裏面,雖然耶穌一出道就有眾多的事工,但是經文記載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就去禱告,表達出他的事工和上帝的緊密連結,以至他在禱告中清楚知道神的心意,不是要滿足民眾無止境的需要,而是要宣講上帝國的福音。當這裏耶穌藉住無花果樹的神蹟,以及聖殿的事件來教導門徒時,同樣是提醒門徒真正與上帝連結的重點,不在於聖殿或其他習慣依賴的宗教體制,而是個人對神的信心,這個信心又是藉著禱告,祈求和相信神工作而顯現出來。即使聖殿好像無花果樹一樣,最終因著咒詛而消失,都不會令人失去和神的連結。若果禱告是耶穌視作與神建立聯繫的表達,那我們會較易明白為何25–26節的內容轉向禱告和饒恕的主題。一個真誠的關係,理應在所有層面都表達出那份真誠,而不能自相矛盾:一邊享受神饒恕我們的好處,另一方面卻對得罪我們的人斤斤計較。禱告既然是人和上帝表達關係和信靠的途徑,禱告的人就應該盡力在生活裏面保持內外一致的生命。

驟眼而言,這裏的應用看似好簡單:我們要多禱告,多啲同上帝親近,咪達到經文所講的要求囉。我們大概都會有自己恆常的禱告生活,會為著自己的需要、家人的需要、以至我們看到世界的需要等等去禱告。這些都是很好的習慣。不過,耶穌在這裏挑戰門徒的,不止是有穩定的禱告生活,更加是學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信仰經歷,以至當聖殿等等可見的宗教體制消失之時,門徒仍然知道真正信心應該放置在哪裏。對不少馬可福音的讀者來講,很可能他們身處的時空裏面,已見證住因著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而令聖殿徹底被毀滅的事情。對他們而言,耶穌的吩咐和教導就非常具體:正是因為已經看似睇唔到上帝可見的同在,門徒更需要持守和上帝真誠的個人關係,而不再有靠住可見的事物來吊住條命。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值得反思今日我們的信仰生活,到底是在用甚麼做基礎。

我在服事青少年事工的年日之中,和不同的弟兄姊妹交流的時候,往往發現一個現象:對一啲返左教會好耐,例如信二代呢類自母腹開始就返教會的人,他們的信仰基本上是圍住教會的聚會而轉:崇拜、團契、小組,無咩個人經歷,不過知道要返教會就返。於是,他們就覺得每年暑期的營會,好似是一支強心針咁,用黎吊住條命,好似啲生命垂危的病人咁,打一支強心針吊住條命先,至少死唔去。他們的生命經歷過營會,會火熱大概一兩個月,然後之後就又落返去唔上唔落的狀況底下,再之後等住下一年的營會,成個循環再來一次。於是他們熱衷去營會、去聚會,然後平日就死氣沉沉,等待下一次的「復興」時機。後來我慢慢發現,原來成年人都有相似的情況:大家期待一些奮興培靈聚會,比如培靈研經大會、奮興聚會、獻心會、奉獻營會,然後在裏面流淚感動的立志,再之後返到生活或工作崗位上面,就故態復萌,等待下一次的奮興培靈聚會,於是他們就是這些聚會的常客,每次都做立志,然後每次完左之後,生命都周而復始,毫無改變。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要貶低這些營會的價值,至少我第一次立志全時間事奉上帝,是在一個培靈研經會裏面的。我想指出的是,當我們用了這些聚會成為我們的「屬靈」指標,而輕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看似睇不到上帝工作的環境裏面,仍然勉力學習持守對上帝的信心,是一個更難學的功課。

今日我們身邊有豐富的屬靈資源,不論是網上的講道,又或是形形式式的聚會,神學院的課程等等,都令我們看似容易為自己營造豐富的信仰生活。若我們習慣依賴其他人的屬靈餵養,而忽略留意自己的屬靈習慣,則再多的聚會、課程、事工等等,都猶如無花果樹上的葉子、一個徒具外表的聖殿一樣,都失卻他們應有的意義。


  1. 結語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受到猶太民眾的歡呼稱頌,因為他們期望耶穌復興猶太教和猶太民族,令他們的宗教重拾光輝。然而,耶穌並不會滿足猶太民眾的期望,用武力稱王稱霸,而是直入到耶路撒冷的核心聖殿裏面,顛覆以色列人習以為常的信仰。今日當我們口裏面稱頌耶穌是主,向耶穌歡呼和散那的時候,我們又是否真的歡迎他直入我們生命的核心,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呢?抑或當耶穌要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時,我們猶如那些宗教領袖和文士一樣,固執地守住自己塑造出來的宗教偶像,而不願意順服在真正的王之下呢?但願我們心口一致,所認信的能真正實踐在我們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