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逆境」

2021-10-25 / 孫靜敏

差不多兩個年頭,全城都在抗疫之中,到底是個「疫境」,還是一個「逆境」呢?日子久了,其實大家也開始習慣;身處「疫境」的心情也開始平伏下來。

作為一個基督徒,在逆境的時候可以做些甚麼呢?盡量保持樂觀理性,先從自身開始,再看在疫境下可有的轉變;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亮燭光,縱使那點燭光是微弱,卻是驅走黑暗的最有效力量!

談最有效的抗疫措施,先從自身開始。指的是要兼顧自己身、心、靈三方面的需要,因為疫情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長遠來看,心靈的提昇對我們日後面對的挑戰十分重要。當我們能夠擁有健康的心靈質素時,不單能減低因壓力對身體所造成的負荷,亦可在面對疫情時,心靈可有多些空間多作反思。每日都有太多的資訊,充斥着我們的心靈,資訊爆棚往往影響我們的思緒,也佔據我們反思的空間。要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分批判、恐慌或憤慨的言行,對於一些特別憂慮,卻又要處理的事情,可以尋找能夠分擔或求助的對象,先處理眼前可以盡快解決的問題。學習不要拖延、不要逃避,祈禱後交託讓神介入後,就學習將事情放下。

其實大部分的人生危機,都離不開生死的課題。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學習坦然面對死亡,才能見證真實的平安與喜樂;但在面對疫情期間,很多人卻傾向逃避思考生死的問題。詩人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九十:10)詩人提醒,人的生命是會結束的;沒有上帝的人生是虛空的,惟有信靠上帝,生命才有依靠,也才變得有意義。在這個基礎下,我們要學習勇於面對人生的困境,因為惟有在患難中,我們才能夠經歷上帝的真實。

今次的世紀疫情對家庭、社會甚至教會都帶來大小不同的逆境與衝擊,大家都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對這個挑戰。就如教會,因着應對疫情,林林總總的事工更是應運而生。崇拜、佈道會改為網上進行,亦有專為兒童開辦的兒童台,團契聚會改用視頻,雖然效果也蠻好的,但人與人之間因着不能親身接觸,總是缺乏了一些甚麼原素似的,可能是氣氛?是溝通?抑或是真實的回饋?總之,就是見真人總比見屏幕來得真實吧!

雖然疫情曾令教會的事工陷於停擺,但卻又讓教會的牧者多了機會深思哪些事工需要保留、哪些事工需要轉變、哪些事工可以減省、哪些事工可以增加等等。教會不是提供宗教節目服務的供應商,所以更要主動檢視在劇變的世代裡,信徒需要怎樣的牧養、事奉者又要如何裝備、調整事奉的心態。

世界的疫情還沒有退去的跡象,縱使香港抗疫的情況較為平穩。這世紀疫情,不單是健康的挑戰,更帶來基督徒心靈的爭戰,我們與所有香港人一起,成為一個需要療治的群體,在困難的時期,更加需要彼此守望相助。但無論如何,筆者深信只要大家齊心仰望神、團結一致、堅守崗位和持守美善,「疫境」總要過去,在「逆境」中,我們仍能靠神恩持守「心境」平靜、穩妥;就如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作者為播道會港福堂傳道、現任文字部部員及《播道月報》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