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到更多

2025-07-17 / 鄺炳釗博士 建道神學院榮休教授

當我回顧個人的事奉歷程時,意識到自己經常犯下兩個錯誤,盼望透過約翰福音十五章1至11節的真理,讓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轍,以致事奉更有果效與喜樂。

11節的經文分段如下:

開首 (1)
        (A) 警告:不結果子的枝子剪去 (2上)
                        (B) 命令 (一):住在主裏面—倚靠主多結果子 (2下-5)
        (A)’ 警告:不結果子的枝子丟掉及燒光 (6)
                        (B)’ 命令 (一):住在主裏面--導致的結果 (7-8)
                             主的話及祈求 (7)
                             聖父得榮耀,門徒成長 (8)
                        (C) 命令 (二):住在主的愛裏 (9-10)

結束 (11)

警告 (約十五2上、6)

約翰福音十四至十六章,記載耶穌將要離別跟隨了祂三年的十一位門徒,故教導他們怎樣面對祂的離世及將臨到的逼迫。十五章1節,耶穌指出自己是真葡萄樹,門徒要透過成為主的枝子而結出纍纍果子。「果子」在此處有雙重含義:一、因真心悔改而在生活上結出的果子 (如聖靈果子);二、是工作和事奉上的果子。

至於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們雖曾接觸過耶穌,但卻沒有真正與主聯合,如同馬太福音第七章提及那些稱呼「主啊!主啊!」的人,他們奉主的名傳道、趕鬼及行異能,耶穌卻「不認識他們」,並稱他們為作惡的人 (太七21-23),「認識」不單是頭腦上的認知,更是一種親密的關係。這些人雖為主做了許多事,但沒有遵行主的吩咐,因為他們和主沒有關係。耶穌警告徒,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十五5下) 唯有與主緊密相連,才能結出真果子。

命令 ():住在主裡面 (約十五2-57-8)

  1. 倚靠主多結果子

本段經文提出的第一道命令是「住在主裡面,倚靠主結果子」。經文多次出現「常在主裡面」,「常在」與「住」同一個希臘字。凡結果子的枝子,主就修理乾淨 (約十五2下)。正如曾經三次不認主的彼得,他經過修理乾淨後,便為主成就了許多偉大的事。葡萄樹的枝子本身柔軟沒有功用,不能作些甚麼;然而,耶西的根所生出的枝子將結出豐盛的果實 (賽十一1),我們與這樹連接,自能結出果子。耶穌在這段經文沒有命令門徒去結果子,而是吩咐他們要住在祂裡面,這樣,就能結出真正的果實。聖靈的果子也是透過順從聖靈所結出來的。

可是,許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相信「離開了主,我們就會一無所成」。無疑,我們憑藉自己的才能和方法,確實能完成一些看來不錯,甚至非常成功的事工;但這些成就不一定是真正的果子。事實上,我們是被主差派出去結果子,是祂幫助我們結果子,使我們的果子「常存」 (約十五16)。「常存」與「住」原文是同一個字;因此,真正的果子是能夠傳承下去的,就好像我們帶領人信主,幫助他們住在主裏面,他們往後也能帶領更多人歸主。我們抗拒依靠上帝,往往是因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是低估了祂想幫助我們的意願。現今的傳道人更容易只靠自己,因有太多好的工具(像AI),幫助我們迅速完成許多工作。工具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我們不可忘記依靠主,讓主的能力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1. 住在主的話裡面

「住在主裡面」的具體方法,就是讓主的話住在我們裡面 (約十五7上),這要求我們先住在主的話裡面。耶穌曾對那些相信祂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約八31);因此,常聽主的說話;接受祂的說話,並按照祂的說話去行,便會像約翰壹書三章24節所說的:「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住在主裏面的人,願意透過讀經和祈禱去聽祂的聲音,更會遵守祂的命令,不任意犯罪。緊接著第7節上半句的經文提到,當主的話常在我們裡面,我們祈求的就蒙應允。

美國近代一位被上帝重用的僕人貝奇牧師 (Pastor Joel Beeke),他的事奉經歷為我們提供好榜樣。他既是神學院的院長和教授,同時又是大教會的牧師及出版社的主編。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寫過的書約有二百本,專文約有二千篇;到底他是怎樣做到的呢?原來,他二十五歲時被按立為牧師,一位侍主五十年的老牧者勉勵他:無論做任何事之前——即使是做過一千次的事,都要先祈禱。從那時開始,貝奇牧師知道怎樣「住在主裡面服事」。可惜的是,今天的教會往只重視活動,卻輕視祈禱。

當我們常常住在主裡面,讓祂的話住在我們裡面,除了我們祈禱蒙應允,還有一個結果:我們會「使聖父得榮耀」(約十五8)。創世記頭十一章記載,從始祖在伊甸園犯罪到巴別塔事件,反映人犯罪有同一個因素,就是人要成為上帝。人試圖要像上帝全知、全能,要越過界限和祂同等級,也要像祂那樣被人欣賞和尊敬。事奉者面對其中一個試探就是,做任何事是為了得到人的讚賞。

Donald Mccullough牧師曾是美國「三藩巿神學院」的院長及大教會牧師,後來他跌倒,不能事奉。他在《殘缺者的安慰》一書中分享,他跌倒與強烈追求人讚賞有關。有一次,他講道後,還來不及脫下牧師袍,便匆匆走去洗手間。當他洗手時,有信徒領袖亦進入洗手間,牧師便不停洗手,不願離開,為的是期望該領袖如廁後對他說:「牧師,你今天講得真好。」

這反映出人在被接納和欣賞方面有極大需求。然而,施洗約翰教導我們正確的事奉心態是「主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我們不可能一邊高舉主,同時又抬高自己。當我們聚焦於表揚自己,就不可能榮耀上帝。我們越被上帝使用、越成功、越得到別人讚賞,便更難倚靠上帝、更容易成為魔鬼攻擊的目標。如果事奉者只想讓人欣賞自己,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事奉也不能結出永存的果子;反之,如果目標只為榮耀上帝,事奉會減少很多壓力、又更有果効。

命令 ():住在主的愛裡面 (約十五9-11)

遵行主的命令,住在主裡面,我們就能住在主的愛裡 (約十五9);這能幫助我們減少追求別人讚賞的渴望。當我們真正經歷到主的愛,就有能力面對一切挑戰。主耶穌更指出,當我們住在主的愛裡,主的喜樂就存在我們裡面,我們能擁有真正的喜樂 (約十五11) 和平安 (約十四27)。

人生中有兩種失敗:一、浪費生命,未有努力去完成上帝要我們做的事;二、在次要的事上很努力爭取成功,因而沒有時間做上帝認為最重要的事。聖經多次提醒我們甚麼才是最重要的事,包括四次提到的「一件事」。詩篇二十七篇表明,那一件事就是尋求上帝、認識及親近祂。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指出,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得到獎賞,那也是:認識基督甚至真正得着祂。路加福音十章,主對馬大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就是像馬利亞一樣在主的腳前聽祂講道,靠近祂、真正認識祂。馬可福音十章,少年財主還缺少了一件事,就是:跟隨耶穌,和主一起,更深認識祂。

感謝上帝興起了郭文池院長為播神作出許多貢獻,他認為神學教育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學術與靈命並重的訓練。盼望他在未來的日子能撰寫更多像《一切從祈禱開始》這類書籍,幫助人親近上帝及認識祂。感謝上帝興起了文見歡院長接棒;他曾提到其心願,是播神的同學能忠於聖經,清楚表達聖經的原意,將聖經應用在生活中,又有天國的視域。盼望文院長能幫助眾同學和華人信徒,不僅用頭腦去讀聖經,更要用心靈去閱讀,以致能住在聖經裡面、住在主裡面、且住在主的愛裡面。願上帝賜福播道神學院的每一個人。


本文是作者在播道神學院院長交職禮上的演講,內容由道學碩士李敏婷同學筆錄,經講員斧正。蒙播道神學院及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