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信徒從聖餐的靈修去貼近主的心:《聖餐禮的四十面體》

2025-09-01 / 蘇遠泰 香港神學院特約教授 

華人教會一向十分著重聖經,卻忽略聖餐(Eucharist)對信徒信仰生命的重要性,這反映在不少教會每月只有一個主日舉行聖餐禮上。聖餐在基督宗教內的地位理應如何?從教會歷史和傳統教義的角度看,聖餐的地位和重要性絕不低於聖經。當然,我們不應把聖餐和聖經「分化」,聖經記載了聖餐的起源、發展和意義,而聖餐最能體驗聖經記載的救恩意義,兩者相輔相成;但從生成的角度看,聖餐在基督信仰群體內恆常實踐,從主耶穌基督設立直到今天,可說是有基督宗教就有聖餐,較教會明確確立二十七卷經卷為新約聖經,足足早了三百多年。聖餐可說是教會最早和最重要的信仰實踐和禮儀,當教會初期還有一些新約經卷被某些教會質疑其「正典」地位時,聖餐就早已在教會內恆常舉行!如果教導基督徒需要好好查考聖經,同時教導信徒正確和合乎傳統的「聖餐神學」更是不可少。 

可惜在宗教改革後,新教產生不同派別,亦同時產生不同對聖餐的詮釋,在「因信稱義」的雨傘下,聖餐在救恩上的意義竟然被弱化。我敢說,這是宗教改革的倡導者(例如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必然站起來反對的,說不定他們會聯合起來發動另一次宗教改革。 

今天在新教內討論聖餐神學是困難的,因為必然受到自身的信仰傳統和神學立場所左右,當某些信徒說「聖餐餅」在祝聖後成了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另一些信徒必群起而攻之,批評為接近迷信;當另一些信徒說「聖餐酒」不過是象徵主耶穌基督的血,某些信徒可能說這是異端的陰謀。基督宗教內最重要的禮儀,主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聖禮,竟成了基督徒難以合一的分歧,實叫人歎息。 

從教義或神學的角度去討論聖餐,未必能符合不同人的「口味」,但從靈修的角度來反省,聖餐可能為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提供親近主、領受主、熱愛主的資源,通過思考、體味、默觀聖餐,上主無形的恩典可以有形地豐富我們的信仰生命。賢程所寫的《聖餐禮的四十面體》,不是教義和神學著作,因此亦不是一本難讀懂的書。通過不同的「記號」框架,賢程努力讓我們從聖餐的不同面相,叫信徒去明白天父的旨意,當然,更重要的是去遵行天父的旨意,學效主耶穌基督——這就是靈修。 

初代教會的教父和神學家,沒有區分教義和靈修,他們的神學著作在在為了牧靈,叫信徒明白和認識上帝,從而貼近上帝親近上帝,又知道如何在世上遵行天父的旨意,學效救主耶穌。教義和靈修理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但願賢程這本小書,可以引領信徒從聖餐的靈修中,去親近主的身體,去貼近主的心,去明白更多的神學。誠心所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學日常系列最新電子書作品

每一次領聖餐都是重新檢視信仰的屬靈旅程

鄒賢程傳道與你分享他四十次施行聖餐禮的深刻領受,帶領你進入聖餐禮的神聖堂奧——

《聖餐禮的四十面體》

簡介:

作者在多年的牧會生涯中,大約四十次施餐的服事,如同四十次屬靈旅程的累積,對聖餐有了更深刻、更新的體會。本書是他整理了這四十篇施餐的短講信息,希望能將這些領受和體會,分享給眾教會的弟兄姊妹。為甚麼要叫「四十面體」,而不是「四十個角度」呢?因為聖餐的意義就像一顆鑽石,經過精心切割後,擁有無數閃耀的切面。每一個面,在光線照射下,折射出獨特而燦爛的光芒。每一個角度的領受,雖然有所不同,卻都是從同一個真理的光源──基督──所反射出來。正如保羅所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就如同從鏡子裡反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3:18) 

已在Google Bookstore上架

按此即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