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藝術的視覺思考基督教信仰
2025-04-30 / 蔡錦圖
聖經的影響廣泛,遍及每一範疇。我曾經有機會接觸近代亞洲基督徒藝術家的作品,訝異不少日韓基督徒藝術家的畫作,都可以從聖經(尤其是耶穌生平)汲取養分,反思當代的實況。不僅如此,把基督教藝術融入眼前的境況,幾乎廣泛地出現在近代許多經歷困難的民族身上。我看過一個日本畫家繪畫有關 2011 年日本地震與海嘯的作品,把耶穌的受死,與日本民眾在天災中經歷的悲痛連繫在一起。我也瀏覽過南韓基督教畫家繪畫的耶穌生平,以此思考近代韓國歷史對這個民族的震盪。例如,南韓畫家金基昶(김기창,1913-2001)在韓戰期間,被一位基督教傳教士建議他以朝鮮為背景,描繪聖經場景,於是在一年內畫了約 30 幅畫像。金基昶後來說:「我當時祈禱朝鮮戰爭儘快結束,實現統一的和平,遂用畫筆撫慰我痛苦的心靈。」我看過他的多幅畫作,見到耶穌穿著朝鮮傳統服裝,卻觸摸著這個民族多經憂患的傷痛。
從基督教在中國傳播開始,聖經信仰和文化就致力流傳在這片土地上。公元 7 世紀,景教從波斯傳入中國,在相當國際化的唐代社會中留下了足跡。現今保存在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唐代景教的碑文,於 1625 年在陝西省西安府盩厔縣(現已改名為周至縣)發現(編按此乃其中一說)。景教碑立於 781 年,記載這個來自波斯的基督教分支在 635 年傳入中國以後約 150 年間的事蹟。景教碑在碑頂雕刻兩條無角螭龍,有魚的表皮,身體像蛇,龍尾夾的珍珠,置於碑的上方中央。正中央是希臘式正方形十字架,巧妙地把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紋飾結合在一起。
這並不是基督教在中國留下的唯一見證,近年在西安市周至縣樓觀鎮塔峪村發現和修復的大秦寺塔,建於 640 年,地處終南山北麓,樓內雕刻了約拿和耶穌降生的事蹟,以及古亞述文字的塗鴉,把東西方的裝飾風格和藝術主題和諧共融。在中國西北邊陲之地,類似的歷史遺蹟更多。唐元景教在中國留下的足跡,由於多歷動盪的關係,在中原內陸保存者不多,大多見於絲綢之路或邊陲地區。這是歷年變亂的影響,也反映著基督教在中國傳播殊不容易。
基督教在元代以「也里可溫教」的名稱,隨著元帝國的擴展而流傳於中原地區。現今保存於河北房山十字寺的《敕賜十字寺碑記》,立於 1365 年,碑上有希臘十字架線條,下有熊熊烈火,兩旁龍爪,象徵生命。同一時期類似的基督教藝術裝飾,廣泛見於中國的土地上,尤其是在當時元帝國的貿易據點,例如位於東南沿岸的泉州等地。不過,由於元帝國的國祚不長,基督教在華人之間的影響也不深遠,有關的藝術作品,也就無法深入社會。
相對於元帝國,明朝政權對外來文化較為封閉,基督教信仰也難以在中華大地上傳播。直至明末,天主教傳教士才在社會上層打開一條微小的隙縫。傳教士在明末清初竭盡努力,既在傳播西方文化,也致力以眾多形式見證信仰。例如,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的《天主降生出像經解》,就是以中國傳統漫畫的形式,介紹耶穌生平。
從清代中葉開始,基督教廣泛地接觸中華大地。這段期間經歷著眾多艱困,基督教信仰卻以不同的形式,在這片土地上,見證耶穌基督永恆的真理。尤其是在苦難的歲月,許多基督徒努力以生命的盼望祝福當代。我曾閱讀在中日戰爭期間華人基督徒的文學作品,見過有文學家把《耶利米哀歌》融入對戰亂的思考,成為活在艱難處境的人心靈的慰藉。
許多基督徒努力以藝術的形式,傳達基督教信息。以香港為例,在沙田道風山上的建築群,古色古香,甚富中式寺廟特色。道風山是由一名挪威宣教士艾香德(Karl Ludvig Reichelt, 1877-1952)牧師創辦的,他於 1904 年抵達湖南傳道。當時,他對中國的宗教興趣日濃,燃起向佛教徒傳道的想法。1922 年,艾香德在南京創立「景風山」,主要傳教對象是佛教徒和道教徒。由於軍閥內戰的緣故,艾香德於 1930 年把工作由內地遷移至香港,在沙田創辦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為了吸引佛、道教徒前來道風山學道,艾香德更邀得丹麥著名建築師艾術華(Johannes Prip-Møller, 1889-1943)設計龐大的中國式建築群,山上的中式庭臺樓閣,皆是由教會興建。
相類的創作,也見於歷年許多基督徒藝術家的努力。近年,江蘇南京藝術家何琦(1949-)以繁複的相連色塊與粗厚的黑線、京劇臉譜與交錯的空間等藝術形式,把耶穌生平與聖經事蹟,繪畫成許多觸動心靈的作品。現今在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禮堂上,正中央的十字架保存了何琦設計的耶穌像作品。我每次前往神學院禮堂,總會注視這項關於耶穌的藝術創作,從中默想聖經的教導。
藝術創作是人的心靈觸覺,把動心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引起觀賞者的心靈共鳴。這樣跨越時空的迴盪,把不同時代和情境下的人,連繫在一起。中華文化擁有悠久和深厚的遺澤,與基督教祝福生命的信息,可以相交、結合和互盪,從而結集成動人心弦的作品。尤其是,中國社會在近世經歷不少憂患,從聖經而來的安慰和盼望,遠超人所能想像。對於華人基督徒來說,把聖經與藝術結合起來思考,實在饒富意義。
本書以中國國畫的妙筆,描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撰寫耶穌生平的動人情節,結合了聖經與藝術,從而擴闊心靈的視野。不論是從聖經的閱讀,或是藝術創作的角度,本書作出了傑出的糅合工作。
馬太福音是耶穌的門徒馬太所撰寫,記述耶穌生平的聖經書卷。「福音」一字指出這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好消息,包括耶穌宣講的天國福音,以及他從死裏復活,藉著大能顯明自己是上帝的兒子,為人類成就救恩的好消息。由馬太撰寫的這卷福音書,敘述耶穌就是上帝應許賜給人類的拯救者,記載從耶穌降生開始,說到他受洗、受試探、傳道、施教,以及在加利利一帶醫治病人。書中還記述耶穌從加利利上耶路撒冷途中的經歷,以及他在地最後一週發生的事件。末段是他被釘十字架和復活,以及頒佈給門徒的大使命。
本書以馬太福音的信息為基礎,以多幅畫作描繪耶穌的生平,由國畫家黃瞻遠(1952-)先生繪畫,讓我輔以文字思考福音書的信息。黃先生祖籍廣東省中山縣三鄉,在移居香港後,跟隨意大利名畫家陳學書、陳曼娜學習素描及油畫,並受業於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學習中國畫,及後跟隨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學習中國畫。嶺南畫派是廣東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創建於晚清。從被喻為「嶺南三傑」的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開始,至第二代嶺南畫家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等人,無論在題材與技法上,都具有「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精粹。嶺南畫派融合中西繪畫之長,也顯示百年來廣東地區的時代特徵。
黃先生是敬虔的基督徒,熱心於信仰。這位雅善丹青的畫家,默想聖經的信息,以嶺南畫派為基礎,加入西洋繪畫技巧,不僅傳承風格,更把耶穌信仰的精神,融匯在中華藝術的寶庫中。
信仰與藝術是不能分開的。神的話語是永恆的真理,也可以藝術的形式,把真理成為人生路途上的指引。研讀聖經不只能夠啟發心思,也可以協助我們面對人生的波濤時,憑著信心一葉輕舟飄渡。從神的話題中,奠基於真理之上,以信心、盼望和愛心,能夠讓我們得著力量,坦然面對人生的一切憂慮和掙扎,正如耶穌昔日賦予與他相遇者的祝福,今天仍在施恩給每一位。
郭文池〈一本把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未能結合的破口癒合的藝術作品〉